農業新聞


首頁 > 農業新聞 > 茶改場開發茶葉萎凋環境監測系統 打造智能製茶第一步
茶改場開發茶葉萎凋環境監測系統 打造智能製茶第一步
Plurk分享 G+ facebook分享 Twitter分享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新聞稿                            中華民國 110 年 11 月 5 日

茶改場開發茶葉萎凋環境監測系統 打造智能製茶第一步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簡稱茶改場)表示,臺灣部分發酵茶品質優良,其製茶技術扮演不可或缺的關鍵角色,從茶菁採收後進入到日光萎凋、室內萎凋及攪拌、殺菁、揉捻、初乾及團揉整形到再乾每一步驟均十分重要。然而傳統製茶過程中,製茶師傅皆由老一輩口耳相傳與指導傳承經驗技術,但隨著茶葉製茶師傅逐漸老齡化,製茶環境變化差異,且少有科學數據紀錄;因此,在數位科技發達的現今,各式感應器進步快速,可運用在製茶過程中進行環境監控。茶改場場長蘇宗振指出,茶葉萎凋過程中應用智能感測管理系統之環境氣象相關感測器,並配合製茶參數,可適時輔助調整環境條件,以調整茶葉萎凋的最佳環境,如茶葉日光萎凋時設置感測元件,以監測太陽輻射強度及萎凋場溫濕度等微氣象變化;並透過監測室內萎凋過程中之變化,設置輔助提醒功能,採用行動管理方式,適時調整設定參數,可減輕農友長時間製茶之負擔。

傳統製茶以經驗傳承 進階監控環境以科學製茶

  茶改場說明,臺灣部分發酵茶製程中,萎凋分為日光萎凋及室內萎凋兩個階段,前者係利用太陽的熱能加速茶菁水分散失,後者運用室內靜置過程使茶菁水分慢慢持續消散,掌控茶菁內部水分含量與適時攪拌,在物理性及化學性萎凋的過程中,促使茶菁進行氧化發酵作用,形成茶葉特有的水色、香氣與滋味。

  茶改場補充說明,一年四季的平均日射量具有明顯差異,天氣好時,日射量可達 800W/m2 以上,甚至可能會超過 1,300W/m2以上,尤其對日光萎凋而言更需要使用遮蔭網輔助,若長時間在此高日射量的環境中,容易造成茶芽曬傷,將影響到後續製茶品質,因此,依日射量調整遮蔭網參數也須依季節及場域情況調整。該場強調,利用日射量觀測值,可設定開啟第一層遮蔭網,若高於設定數值,可再自動開啟第二層遮蔭網,以達輔助調整遮蔭網開閉,使茶菁不至於受到曬傷,若日光萎凋過程中,偶遇下雨則可藉由雨滴感應器,迅速將雨棚自動開啟。以智能感應方式隨時注意日光強度、溫濕度變化及氣流流動情況。在室內萎凋時,將室溫調控為 22~25℃,濕度調控在 70~75% 為最佳的環境,並配合適時攪拌,方能將茶葉發酵程度展現。

智能製茶省工省時 行動監控一指搞定

  茶改場進一步表示,在部分發酵茶製程中導入智能感測設備,可依所需注意的環境條件,將日射量、溫濕度計、雨滴感測器及重量秤重計,訊息整合在同一個觀測介面,以達到即時觀測輔助提醒的功能。藉由所架設的各式感應器資訊,可在手機即時同步監測觀察,並提供數據紀錄,有助於未來在製茶製程上之調整與品質的掌握,更可發揮輔助的功能。因此,茶葉萎凋過程中智能感測管理系統開發及應用,可以獲得更佳的輔助提醒效果,來提醒製茶相關人員採用合宜之處理手段並搭配行動管理方式,減輕農友長時間製茶之負擔。

新聞聯絡人:

本場 邱垂豐 副場長 電話:03-4822059 轉 202

           電子信箱:tres501@ttes.gov.tw

   林儒宏 站長  電話:049-2753960轉211

           電子信箱:jhlin@ttes.gov.tw

圖1.茶葉萎凋時製茶環境監控
圖1.茶葉萎凋時製茶環境監控

圖2.製茶過程室內萎凋及攪拌情況
圖2.製茶過程室內萎凋及攪拌情況

圖3.茶葉萎凋環境監控管理系統
圖3.茶葉萎凋環境監控管理系統

圖4.手機即時監測及提醒輔助功能訊息
圖4.手機即時監測及提醒輔助功能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