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新聞


首頁 > 農業新聞 > 茶改場提出解決方案 有效提升乘坐式採茶機之適地性及適用性
茶改場提出解決方案 有效提升乘坐式採茶機之適地性及適用性
Plurk分享 G+ facebook分享 Twitter分享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新聞稿                            中華民國 111 年 7 月 6 日

茶改場提出解決方案 有效提升乘坐式採茶機之適地性及適用性

  為解決農業缺工與高齡化問題,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輔導農民導入各項省工省力自動化機械,以提升作業效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簡稱茶改場)於 111 年 7 月 5 日假南投縣名間鄉舉辦「乘坐式採茶機安全操作觀摩會」,邀請農糧署、名間鄉農會、桔揚股份有限公司、大同茶業股份有限公司、大晃製茶股份有限公司、東大製茶廠及當地茶農,總計約 50 人次參加觀摩會。該場自 104 年推廣乘坐式採茶機,至今臺灣茶園已導入 40 台採茶機,作業面積已將近 600 公頃,在桃園、新竹、苗栗、屏東、花蓮及臺東都可看到其蹤跡,其中以屏東老埤農場作業面積最大,其面積為 470 公頃。

  茶改場蘇宗振場長表示,乘坐式採茶機作業效率約 1-1.5 公頃/天(8 小時),為雙人式採茶機之 3 倍,同時免去搬運茶菁的工作,大幅降低作業負擔。這次選定南投名間鄉舉辦「乘坐式採茶機安全操作觀摩會」(圖一),主要南投名間鄉是國內重要的商用茶產地,從民國 70 年導入雙人式採茶機採茶,目前已成為臺灣最大的機採作業茶區,惟因農業人口結構迅速變化,本茶區有必要導入更高效率的機械作業方式,以促進茶產業再次升級轉型。

實際下鄉提出三招技術 提高機採品質

  茶改場說明,南投縣名間鄉導入乘坐式採茶機困難點有三,一是名間茶區坵塊駁坎過多;二是乘坐式採茶機作業之迴轉空間不足及乘坐式採茶機如何上下坡駕駛;三是灌溉水管放置於地表等問題。茶改場提出 3 項解決技術,一是技術上可在茶園兩端開闢約 30 公分走道(圖二),可供乘坐式採茶機迴轉,如此可保留部分茶樹,不需全數砍除約 2.5 公尺的茶樹供機械迴轉,可提高茶農採用的意願;二是在灌溉水管上方放置C型鋼(圖三),以分散重量,避免水管破損;三是乘坐式採茶機重心較高,要以倒車方式下坡,否則乘坐式採茶機容易翻覆,該場將開辦教育訓練教導如何正確上下坡操作,或委託專業的代耕團隊採收。茶改場強調,未來茶農於更新或新植茶園時,需事先規畫及建置符合乘坐式採茶機作業規範之茶園,以利機械作業才能更加安全。

  基於機械採收能有效解決缺工問題,再配合田間栽培管理,能促使茶芽生長高度一致,於機剪時更可適時採收,可提高機採茶菁品質(圖四),符合精品茶及商用茶的需求。該場期望能讓更多農民認識瞭解機械作業的好處,期待大家成為臺灣茶導入高效率機械作業的種子,為臺灣茶帶動另一波的產業升級。

新聞聯絡人:

邱垂豐 副場長 03-4822059 轉 202

劉天麟 課長 03-4822059 轉 701

黃惟揚 助理研究員 03-4822059 轉 702

圖一、乘坐式採茶機安全操作觀摩會情形
圖一、乘坐式採茶機安全操作觀摩會情形

圖二、在現有茶園兩端開闢迴轉道供採茶機迴轉
圖二、在現有茶園兩端開闢迴轉道供採茶機迴轉

圖三、灌溉水管上方放置C型鋼可避免灌溉管路毀損
圖三、灌溉水管上方放置C型鋼可避免灌溉管路毀損

圖四、妥善的茶園管理,機械採收品質不輸手採
圖四、妥善的茶園管理,機械採收品質不輸手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