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問答集


首頁 > 常見問答集 > 茶葉爭議訊息澄清
冷泡茶安全嗎?

茶葉來源若經產銷履歷或有機認證,冷泡茶的茶湯應屬安全,可安心飲用。

依據茶改場試驗結果顯示,茶葉經冷泡後內容物溶出率與浸泡時間成正比。表示冷泡期間浸泡時間越久,茶葉內容物溶出率越高,風味亦隨之改變,相對亦會有釋出極其微量水溶性藥物的風險(但茶葉大部分是使用脂溶性藥劑防治病蟲害,該藥物不溶於水)。因此,飲用冷泡茶對身體健康不致造成危害。

茶葉若在夏季或氣溫較高的環境下進行冷泡,可能會發生酸敗或生菌數超標的問題,因此,冷泡茶宜儘速飲用或置於冰箱冷藏分次飲用;若茶湯長菌或變質,則不可飲用。

臺灣各茶區產製的特色茶,風味獨特,品質優異,均可冷泡飲用。在炎熱的夏季喝杯冷泡茶,不苦不澀,更是消暑解渴最佳飲品。

冷泡茶若使用普洱熟茶或其他黑茶類時,需考量微生物孳生之疑慮,此類茶建議煮開 1-2 分鐘後再飲用,以確保飲用安全。

"茶泡久了出羹(閩南語)"是否有與茶鹼有關聯?

並無關聯,因為茶鹼在茶葉的量本來就非常少(亦可忽略其副作用),而泡久了出羹(閩南語)應是指茶中的水溶出物(可溶分--兒茶素類、茶氨酸、咖啡因、單糖類等)因泡久大量溶出後經飲用後的綜合口感或味覺。

什麼是茶 (葉) 鹼?

茶葉所含的生物鹼主要為嘌呤類生物鹼以及少量的嘧啶類生物鹼,其中嘌呤類生物鹼有咖啡鹼(或稱咖啡因。在茶葉中含量約 2~4%)、茶鹼(或稱茶葉鹼。在茶葉中含量只有 0.002%)、可可鹼等,以咖啡鹼含量最高,三者均有利尿作用。至於坊間業者聲稱利用萃取方法脫除茶鹼,因此,飲茶後不會睡不著,其實效果不大,因為其在茶中的含量本來就很低,而會讓人飲茶後睡不著的,其實是咖啡鹼(咖啡因)在人體的代謝排除太慢留在體內所造成的。

消費者如何選購有標章驗證的茶葉產品?

農業部持續推動茶葉驗證制度(茶葉產銷履歷驗證、有機茶驗證及茶葉產地標章驗證)與茶葉溯源自主管理系統,並將加強宣導消費者選購有標章驗證之茶葉產品。

目前,茶葉產銷履歷驗證累計通過 900 公頃茶園,有機茶園驗證面積 400 公頃。另 15 個茶區取得茶葉產地標章,包括「鹿谷凍頂烏龍茶」、「阿里山高山茶」、「文山包種茶」、「杉林溪茶」、「瑞穗天鶴茶」、「北埔膨風茶」、「日月潭紅茶」、「合歡山高冷茶」、「臺東紅烏龍」、「拉拉山高山茶」、「南投市青山茶」、「苗栗縣東方美人茶」、「臺灣臺東鹿野紅烏龍」、「梨山茶」及「竹山好茶」產地證明標章。

為了加強茶類飲品安全,未來茶類飲品是不是都應打出生產履歷,以確保消費者權益?

茶葉產銷履歷標章為標示茶農、製茶廠及精製廠通過驗證的茶葉產品,飲料業者如採購有履歷之茶產品,可證明其原料之來源確保消費者之權益,確保消費者之權益。如非產銷履歷之茶產品飲料業者亦可主動標示茶葉原料來源,以確保消費者權益。

金萱茶有奶香味,到底是聞乾茶,還是聞濕茶?

茶葉香氣為揮發性芳香物質,成分種類繁多且複雜,每種茶類的香氣成分比例皆不同。金萱茶是以臺茶 12 號品種茶樹製成的茶類,在良好的茶菁原料及製程條件下製作部分發酵茶會帶有天然的「奶香味」為其特色。茶葉每個加工步驟皆會使香氣成分不斷改變,一般乾燥後的茶葉香氣感受不明顯,但經熱水沖泡之後,大多數揮發性成分會與熱氣同時發散出來,因此,一般茶葉標準品評方式是以沸水沖泡,將茶湯倒出後聞葉底之香氣,可以較明顯感受到奶香味。

媒體報導『手搖杯的泡泡,在自然狀況下10秒之內應會消退,超過即有添加其他成分之疑慮』,是否屬實?

泡茶時會出現泡泡,能產生這種「白沫」的物質叫做皂素(Saponin),又名皂角甙、石鹼草素,其水溶液以及振盪時能產生類似肥皂溶液般持久性的泡沫。由於茶葉中含有皂素,因此,泡茶時產生泡沫乃屬於正常現象,尤其是經過搖晃振盪後的手搖杯茶飲會形成更大量的泡泡,這些泡泡都很難在十秒之內消退

目前茶葉農藥殘留主要針對茶乾進行檢測以「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管制,但消費者主要是飲用茶湯,因此,是否以後茶葉農藥殘留應針對茶湯及茶乾進行檢測?

茶乾可以應用在多元化產品之研發,包括粉茶、抹茶及茶餐料理等製作,這些產品均是將茶乾直接吃到人體內,因此,針對茶乾進行檢驗有其必要性。且世界各國目前主要以茶乾檢驗訂定茶葉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為與國際標準接軌,茶葉農藥殘留檢驗仍以茶乾為主。

如何辨識國產茶與進口茶?

一、茶改場已成立產地鑑識小組,利用多重元素分析技術、感官品評方法及DNA分子鑑定技術,綜合評估判別辨識國產茶與進口茶。

二、DNA分子鑑定技術主要利用於茶樹品種鑑定,適用於大宗商用茶,即以飲料茶為主的市場。進口茶以紅茶及綠茶量約佔 8 成為大宗(其他茶類如烏龍
  茶與包種茶及普洱茶約佔 2 成),由於國外進口的綠茶及紅茶產製的茶樹品種與國內不同,故可使用DNA鑑定技術輔助判別。

三、茶改場另針對部分發酵茶以茶葉中所含的元素種類與含量開發鑑定技術,可有效區別臺灣及境外由青心烏龍與臺茶 12 號金萱品種所製造之球形烏龍
  茶,正確率達 93%。

四、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亦積極輔導與宣導茶葉產銷履歷及產地標章制度,區隔國產茶與進口茶,並加強源頭管制及落地追蹤管理,以正本清源並有效稽
  核,保護業者及消費者權益。

網路上有甚多普洱茶致癌的說法,眾說紛紜,是否真有此事?

普洱茶之所以被認為致癌,是因為普洱茶係經過微生物後發酵之茶類,然而後發酵過程中,若製程不當,受到黃麴黴菌汙染,則有可能產生具致癌性的黃麴毒素,故有此說法。

普洱茶製程可分為經自然陳化及採用濕熱渥堆方法製成。茶改場檢驗保存良好之緊壓普洱生茶 55 種,其生菌量皆符合衛生標準。長期存放之茶葉,即使未經過微生物後發酵,若貯藏於不當環境,受到具毒害微生物之汙染,皆有危害健康之虞。相關保存方式請參考茶改場網站「茶葉之包裝貯藏」資料(https://www.tres.gov.tw/ws.php?id=1676)。

市售茶葉到底有沒有落葉劑 (橙劑) ?

「橙劑(Agent Orange,或稱橘劑、落葉劑、枯葉劑、落葉橘)」為越戰期間美軍施用之落葉劑。臺商到越南投資所產製之「臺式烏龍茶」地區並非過去美軍噴灑落葉劑的地區,目前並無橙劑殘留的問題。且茶改場自 103 年 10 月至 104 年 3 月,已完成 112 件茶葉中 2,4-二氯苯氧乙酸 (2,4-D)與 2,4,5-三氯苯氧乙酸(2,4,5-T)及四氯雙苯環戴奧辛(TCDD)的殘留調查,結果顯示,無論國內生產或越南進口的茶葉,均未檢出 2,4-D、2,4,5-T及TCDD殘留,請國人安心飲茶。

橙劑為美軍在越南戰爭時期,為對抗藏匿在叢林中的北越軍隊,使雙子葉植物樹葉掉落,而使用的落葉劑。其主要成份為 2,4-二氯苯氧乙酸(2,4-D)與 2,4,5-三氯苯氧乙酸(2,4,5-T)兩種除草劑。但因其製造過程中,會產生不純物-四氯雙苯環戴奧辛(2,3,7,8-tetrachlorodibenzo-p-dioxin, TCDD);1997 年國際癌症總署將戴奧辛列為第一級致癌物質,其中又以四氯雙苯環戴奧辛毒性最高,因此,橙劑的使用備受關注。2,3,7,8-四氯雙苯環戴奧辛屬難溶於水的成分,其水中溶解度僅 0.2 µg/L(25℃),其在植物內不會運移,因此,不易在新生之嫩梢中檢出。雖然四氯雙苯環戴奧辛是除草劑「三氯苯氧乙酸」合成時之伴生雜質,但三氯苯氧乙酸國內並未登記及使用;橙劑之另一主要成分「二氯苯氧乙酸」,為國內核准登記之除草劑有效成分「二、四-地」。惟國內核准登記之產品均經審查,並未含有相關不純物,且國內農藥各級主管機關每年均針對各項產品辦理抽查檢驗及取締工作,可保障農民用藥安全。

此外,根據食藥署發行的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 485 期指出,經外交部轉駐越南代表處查報向越方查證並釐清事實,越南茶葉產品多種植於越戰時期南方美軍休假旅遊區域(丹陽、保祿及大叻等地區),這些地區都不是遭到化學藥劑戴奧辛汙染的區域。且自 93 年起,食藥署就已針對越南進口茶葉逐批查驗農藥,並持續監測市售食品戴奧辛含量,確保國人食物中戴奧辛類汙染物的含量低於管制限值。

茶湯中的鋁濃度到底會不會影響人體健康?

茶葉中的鋁經沖泡後溶出率有限,茶湯中的鋁濃度約為 1~6 mg/L(ppm),屬可正常代謝範圍,且溶出型態為有機酸鋁及氟鋁複合物,並非具有毒性之鋁離子。詳細內容請參酌茶改場「茶業專訊」39 期(91 年)。

鋁金屬在綠茶製造前後含量差異不大;但在製成紅茶後,茶葉中鋁金屬含量會略為減少,推測可能是因為紅茶製程中長時間揉捻,造成茶葉汁液流失而減少鋁金屬的含量。

茶葉在臺灣沒有重金屬的規範,歐盟是否有重金屬的標準規範及相關資訊?

茶葉在臺灣屬於食品,相關規範係由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以下簡稱食藥署)訂定,經查詢結果,我國目前對於茶葉中重金屬含量並未訂定限量標準。網址請參考食藥署之法規資訊:http://www.fda.gov.tw/TC/law.aspx?cid=62&cchk=98582909-2745-4c4e-9469-cc93da057d65

有關飲料類衛生安全標準中有提到重金屬最大容許量部分,請參考https://consumer.fda.gov.tw/Law/Detail.aspx?nodeID=518&lawid=104&k=%u98F2%u6599%u985E%u885B%u751F%u6A

有關歐盟之重金屬規範,對於食品之鎘(Cd)、鉛(Pb)、汞(Hg)及無機錫(Sn)訂有最大限量標準,相關資料可至歐盟網站查詢:http://ec.europa.eu/food/food/index_en.htm

目前有那些單位在作茶葉農藥殘留檢測?

目前全臺有多間檢驗機構進行茶葉農藥殘留檢驗,可至財團法人全國認證基金會網站(http://www.taftw.org.tw)查詢認可實驗室名錄。查詢方式如下:網站首頁→點選「認可名錄」→「認可實驗室名錄」→「認可名錄查詢」→「*領域」選擇「測試」→「認可項目代碼」輸入「113」→點選「查詢」→下方出現查詢結果,點選認證編號可檢視各檢驗機構之認證範圍。

目前有無方法可以檢測本土茶及外來茶?

為探討產地標示的正確性及科學檢驗數據化,茶改場已成立產地辨識小組,利用多重元素分析技術、感官品評方法及DNA分子鑑定技術綜合評估判別辨識國產茶與進口茶。

DNA分子鑑定技術主要利用於茶樹品種鑑定,適用於大宗商用茶,即以飲料茶為主的市場。進口茶依據茶類區分,以紅茶及綠茶量約佔 8 成,其他茶類如烏龍茶與包種茶及普洱茶約佔 2 成。由於國外進口的綠茶及紅茶產製的茶樹品種與國內不同,故可使用DNA鑑定技術輔助判別。

茶改場目前針對以臺茶 12 號(金萱)與青心烏龍品種產製之球形包種茶(烏龍茶),已初步建立其為國產或東南亞等地(包括中國大陸、越南、泰國及印尼)產製之判別方法,並持續收集與分析樣品,期使茶葉原產地判別方法更加完善。惟判別方法及分析資料目前僅提供公務檢測服務。

共15筆資料,第1 / 1頁,每頁顯示20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