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新聞稿 中華民國 109 年 10 月 28 日
首次跨域整合臺灣咖啡產業發展共識
提升國產咖啡產業競爭力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簡稱茶改場)自民國 100 年開始朝飲料作物(含咖啡)進行技術研發及提升品質等任務,歷經 10 年努力,於今(109)年 10 月 28 日首次舉辦臺灣咖啡產業發展研討會,本次研討會分為「咖啡產業政策輔導及技術研究成果」及「咖啡產業發展現況與趨勢」二大主題,內容包括臺灣咖啡產業輔導政策、臺灣咖啡品種與特色、臺灣咖啡栽培管理技術、咖啡後製加工技術、臺灣咖啡發展歷程、咖啡農經驗分享、咖啡行銷整合推廣和臺灣咖啡評鑑發展等子題,邀請臺灣大學陳右人教授、農糧署、農業試驗所、咖啡發展協會及青農等學者專家擔任講者,匯集了產官學各界的菁英與專家共同參與對於國產咖啡產業交換意見,分享有關國內咖啡栽培經驗與銷售評鑑的現況,並經由各界熱烈參與,讓此次研討會激盪出多元、豐富並具前瞻性之共識,共同規劃提升臺灣咖啡競爭力。
臺灣咖啡消費市場蓬勃 發展在地精品咖啡特色風味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陳駿季表示,近年國人對於咖啡消費量迅速提升,平均咖啡消耗量每年每人約 1.5 公斤,與國人每年每人喝茶約 1.6 公斤相近。另據農情報導咖啡栽培面積由 2009 年的 680 公頃成長至 2019 年 1,155 公頃,10 年來種植面積增加近 2 倍,年產量約 1,000 公噸,主要產地為屏東縣、南投縣、臺東縣及嘉義縣。臺灣因生產成本較高,且產業結構以小農自產自銷為主,配合各產地的風土特殊性,應全力發展在地特色咖啡。陳副主委進一步說明,農委會存在的價值是確保農民收益及消費者食的安全,將朝建構小農與農企業的契作伙伴關係,並將持續大力協助國產咖啡行銷,及支持咖啡科學化及標準化研究與加強農民相關製造加工的機具補助。
發展兼具安全及環境友善咖啡 推動臺灣咖啡莊園與評鑑制度
茶改場場長蘇宗振指出,在生產面,咖啡果小蠹防治目前無核准登記藥劑可使用,為落實環境友善管理及減少農藥使用,該場採用氣味誘引方式,研發出改良型紅色誘捕器,誘捕效果較以往高 20%。另在行銷面,採有機咖啡方式,以高單價、好風味的特色咖啡,得以行銷至同等性的國家,如屏東縣是全臺咖啡栽培面積最大的產區,其中有機認證面積將近 40 公頃。目前,本場臺東分場將咖啡有機栽培模式列為研究重心,結合當地特殊的風土環境,以最親近土地的方式豐富咖啡風味與甘醇滋味,提供消費者安全美味的精品咖啡。
同時該場鼓勵農友融入當地風土特色,構築獨特的咖啡莊園,以更加吸引民眾的關注與消費。此外,該場亦協助建立國內咖啡評鑑制度,以符合國際咖啡評鑑規範的臺灣版評鑑制度,協助各地方產區辦理咖啡評鑑,引導國內咖啡農建立品質分級觀念,展現國產咖啡多元風味,並提升國產咖啡精品級品質。
該場場長蘇宗振補充說明,該場逐漸轉型為茶及飲料作物專責研究單位,業已投入許多人力及資源積極輔導臺灣咖啡產業發展,包括推動參與式育種、強化病蟲害防治、後製加工及評鑑分級等業務,並將以精準化及科學化之栽培管理與加工技術,為臺灣咖啡產業發展紮根。
新聞聯絡人:
茶業改良場 邱垂豐副場長 聯絡電話:03-4822059 轉 202
臺東分場 羅士凱 副研究員 聯絡電話:089-551446 轉 215
圖一、 109年臺灣咖啡產業發展研討會各界專家共襄盛舉
圖二、與會貴賓品評臺灣優質產區咖啡
圖三、高海拔咖啡園區(魚池分場提供)
圖四、豐產之黃波旁咖啡品種(魚池分場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