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頁置頂

農業部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

:::

咖啡

首頁 > 特用作物 > 咖啡 > 臺灣咖啡簡史

臺灣咖啡簡史

圖/文 翁世豪 劉千如

 

一、臺灣咖啡的傳入
  根據文獻記載,臺灣咖啡的傳入有兩種說法,其一是 James W. Davidson 在 1903 年所著The Island of Formosa,Past and Present 中提及,臺灣咖啡栽種是於 1881 年時,大稻埕德記洋行由舊金山帶回種子,播種種植於今三峽及板橋;其二為臺灣總督府殖產局技師田代安定在 1911 所著《熱帶植物殖育場報告》第二輯,敘述德記洋行於 1884 年自馬尼拉帶回 100 株苗木栽植於三峽。然而引進之初的咖啡栽種只是純粹嘗試,一直到了日治時期才有較整體性的發展。

二、日治時期的咖啡產業
  日本自明治維新後,隨著與西方交流,咖啡飲用逐漸受到日本社會接受,對咖啡的需求量逐漸增加,於治臺前即在日本南部諸地試種咖啡,治臺後在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的指導下,開始臺灣的咖啡栽植事業。

  總督府依治臺前臺灣咖啡栽植狀況調查結果,於 1902 年命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技師的田代安定在恆春籌設「恆春熱帶植物殖育場」(今林業試驗所恆春研究中心),進行熱帶經濟植物栽植試驗,其中重要的作物之一即為咖啡。此一試驗成果在 1907 年東京勸業博覽會展現臺灣咖啡,1915 年大正天皇即位典禮中,對臺灣咖啡品質予以肯定。此後,至 1929 年間展開臺灣各地的咖啡試種,如臺中東勢、嘉義竹崎、嘉義、屏東及臺東等地。1917 年臺灣殖產局園藝試驗場嘉義分場(今農業試驗所嘉義分所前身)成立,延續了田代安定技師的種原蒐集試驗,並確定阿拉比卡種為臺灣合適的栽植種,時至今日農試所嘉義分所仍為臺灣咖啡研究的重要研究機構。

  經過試種確認臺灣適合栽植咖啡後,暺各商社於 1927 年之後陸續在臺灣栽種咖啡,較著名者如屏東日之出鳳梨農場、嘉義內外食品會社農場、斗六圖南產業株式會社農場及花蓮舞鶴住田物產株式會社等。然而才剛發展不久,1933 年發生大規模的咖啡銹病,砍掉大面積的咖啡樹,影響臺灣咖啡產業甚鉅。1936 年成立臺灣拓殖株式會社後,臺灣咖啡產業的發展則為配合南進政策,至 1942 年所統計咖啡的栽植面積接近 1,000 公頃。然而隨著戰情緊張,咖啡非為軍事必需品,戰時的勞力及各項資源均無法有效運用在咖啡的經營,加上咖啡經營上如銹病、生產面積太小、價格昂貴且品質不穩定等因素,一直到二戰後日人撤離臺灣,臺灣的咖啡產業漸趨沒落。

 花蓮港廳咖啡
 花蓮港廳咖啡
 臺灣生產咖啡商標
臺灣生產咖啡商標

三、二戰後時期的咖啡產業
  二戰後的臺灣百廢待興,一直到 50 年代社會才稍微穩定,使國際咖啡價格上揚。當時,農復會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在美國的協助下逐漸復甦咖啡的種植。此時最大的生產單位為雲林縣斗六的經濟農場,其次為惠蓀林場約十餘公頃;斗六經濟農場前身為日人的圖南株式會社,復耕的咖啡面積約 35 公頃,年產量達22,000公斤,並成立咖啡後製工廠,擁有遠東最大的咖啡烘培機,技術方面則邀請夏威夷美籍咖啡專家後藤博士來臺指導。農業單位則派人出國學習咖啡產製相關技術,最著名的咖啡學者為農試所嘉義分所朱慶國技正。可惜好景不長,國際咖啡價格下跌,國內咖啡飲用風氣未開,咖啡產品無處可銷,加上勞力短缺,農復會不再補助咖啡生產,缺乏政府的推動及補助,咖啡園紛紛轉作其他作物,咖啡產業再度停歇。

  1980 年代,臺灣經濟起飛,積極加入國際經貿組織,咖啡飲用風氣興起,國內咖啡需求量大增,臺灣各地再度出現咖啡栽植風氣,據聞當時一株咖啡苗可賣到新台幣 30 元,然而由於成本過高,無法與國外咖啡價格競爭,只是曇花一現。

  2000 年之後,受全球化的影響,各式咖啡連鎖店在臺灣街頭林立,便利性的消費習慣深入一般民眾生活,而咖啡也經由此一管道進入臺灣底層消費者,幾乎人手一杯咖啡蔚為時尚。咖啡飲用普及之後,消費者開始講求咖啡品質,單品咖啡與調味咖啡區隔不同的消費群,精品咖啡逐漸受到重視。在栽植方面,1990 年後政府開始注重地方文化產業的發展,農業發展也朝精緻農業、休閒農業、產銷體系並結合地方特色進行農業升級。1999 年九二一震災及 2009 年八八風災後的重建,咖啡栽植配合觀光休閒,成為重建的一種選擇。據農糧署初步統計,至 2011 年全台已有 763 公頃咖啡栽植面積,產量約 824 公噸,南投縣、臺東縣、屏東縣及嘉義縣等面積均在 100 公頃以上。新一代的咖啡栽植者從栽培到後製、烘培及銷售一連貫作業,確保咖啡品質與在地生產,直接接觸消費者,定位臺灣咖啡為精品咖啡,發揮臺灣農產品精緻特性,並結合在地文化及觀光產業。然臺灣咖啡目前仍面臨價格昂貴、總產量少、品質不一等問題,農糧署於 2012 年 11 月於臺北世貿一館首度舉辦「國產精品咖啡豆評鑑」,邀請全國各地優質國產咖啡豆參加,評鑑分水洗組及部分發酵組,評鑑結果頗受咖啡農及消費者認同,此評鑑結果背後涵蓋生產者對咖啡品種的選擇、栽培管理、多樣化後製處理等技術,並藉此建立國產咖啡豆分級觀念,以精品咖啡做為臺灣咖啡產業的特色,提升臺灣咖啡品質的均一度,降低生產成本,以促進國產咖啡產業的永續發展。

101年咖啡精品評鑑
101年臺灣精品咖啡評鑑

諮詢專家:

專家姓名 單位 電話 MAIL
劉千如 場長室 03-4822059分機571 tres532@tbrs.gov.tw
翁世豪 中部分場 049-2855106分機203 wengsh@tbrs.gov.tw
黃校翊 東部分場 089-551446分機217 Taitung031@tbrs.gov.tw
Top